第344章 一案两办-《泰昌大明》


    第(2/3)页

      “公公!”沈光祚一惊,猛然回头看去,却发现郑士毅脸上的震惊丝毫不亚于他。

      ————————

      顺天府的大堂里,惠进皋和李廷元正一前一后地站着。在他们的身后,还跟好些伙计家丁。

      差不多三刻钟以前,惠进皋和李廷元完成了对南薰坊蕙风巷丁字号那处三进四合院的勘验。虽然宅院的整体面宽和进深和红契上记载的内容一样,没发生任何变化,但其内部的格局却和红契有着很大的出入。

      从万历三十六年开始,李汝华就在户部当差了,这一干就是十二年。蕙风巷的房产,是他在万历三十九年,以户部左侍郎署掌部务时购买的。

      购得房产的当年,李汝华就找人把宅子重新装修了一遍。他不仅拓宽了书房和坐北朝南的正房,还把仆人们居住的门房和后罩房给加宽了。后来,李廷元娶妻纳妾,李汝华又掏银子把几间厢房给重新装修了一遍。装修的思路和之前一样,都是通过减少房间的数量,以增加房间的面积。这就导致整个四合院的房间数,相较立契的时候大大地减少了。

      这些细节上的变化,足以成为谈判的筹码。但惠进皋却没有更改报价,只要这宅子确实是位于南薰坊蕙风巷的三进四合院,那三千两入手再倒手就一定是大赚。而且惠进皋已经物色好了不少接盘的人。皇爷践祚之后,陆续给各部各寺,增补了不少尚书、侍郎,正卿、少卿,就连阁老也添到了六位,这些人都是兜里有钱的,或者即将有钱的潜在客户。

      而且惠进皋还和李廷元敲定了一笔交易,也就是家具买卖。李廷元想轻装简行尽快返乡,便以八百两的总价,打包出售了整间宅子的所有家具。惠进皋看过了,这些家具的用料都很实在,光是用黄花梨木制成的拔步床就有好几张,这些东西可都是正儿八经的高档货。不说做工,光是用料就值回这个价了。

      惠进皋本来还想拜见一下李汝华的,但因为李廷元婉言回绝了,他也就只好作罢。

      在李家的书房签好白契,并定好针对家具的买卖契约之后,惠进皋和李廷元便一起来到了顺天府缴纳契税。只要再完成了这道必要的流程,这间四合院就将变成整个大明朝第一间属于法人而非自然人的财产。

      大明朝的契税率一般是三十税一,虽然各地可以报请提高或者降低,但上下纵有浮动,总归也差不到哪里去。

      可跟官府打交道,除了要遵从明面上的规矩,还要遵从潜在的规矩。单说契税,从户房到银房,经手这事儿的大官小吏每个都要打点,但凡少一个,这流程就有可能卡住。为了减少烦心事,并给客人提供方便,作为中介的牙行通常会跟官府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归根结蒂也还是到银子上。稍微良心一点,官府的规费会和朝廷的税费相当。但整个大明朝,有良心的官府不多。大多数时候,官府规费会是税率两到三倍。因为就算官员在主观上不想贪,衙门还指着这笔钱维持正常的运行呢,征收国税、维持治安、防盗防贼,都得要钱。而且,主观上就不爱银子的官员本身也不多。

      通常情况下,收缴契税这种小事情是不劳衙门里的大老爷亲自操刀的,大老爷也不会自个儿去碰银子。等佐官和小吏把一切都定好了之后,大老爷再签个字盖个章就算完了。

      可是,惠进皋半厘多出的银子都不想给,也不会给,拿宫里的钱给官府交规费,这什么倒反天罡。所以惠进皋一进门就亮了腰牌,说自己要见顺天府府尹。

      穿过二堂的门房,府尹沈光祚便来到了顺天府衙的大堂,和他一起过来的,还有满脸忐忑的郑士毅。

      尽管惠进皋和李廷元都穿着便服,但沈光祚还是一眼便锁定了惠进皋。

      沈光祚来到惠进皋的面前,问名道:“见过这位公公,敢问足下尊姓大名?”

      “免贵姓惠。”惠进皋将捏在手里的腰牌递给沈光祚。

      “日月银行?这是什么衙门?”惠进皋的腰牌是一块纯银打造的小圆牌,沈光祚将之拿在手里,只觉得沉甸甸的。

      “准确地说,我行不是衙门,而是一家宫有制的金融机构。”惠进皋回答说。

      “今戎?”结合宦官的身份,沈光祚不难猜到所谓的“宫有”是指什么,但他却无法理解“金融”的意思。听了发音,他甚至都不知道这两个字该怎么写。

      “金钱,融通。”惠进皋一开口,站在他身旁的李廷元立刻就想起他在《则例》上见过的对于金融的定义:金融,即金钱融通,亦即与货币、信用有关的交易和经济活动。钱庄、票号、当铺,以及提供信用借贷业务的牙行都属金融机构行列。

      沈光祚灵光一闪。“安定门附近那个日月银行也是?”沈光祚见到那块招牌的时候,他还以为这是一家买卖银器的铺子。
    第(2/3)页